中宏網北京5月6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劉家琪)當地時間4月26日,阿根廷政府宣布,將使用人民幣結算自中國進口商品。
近期人民幣國際化的好消息接連不斷:3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表示,俄羅斯將使用人民幣用于與第三國外貿結算。3月29日,巴西政府表示,已與中國達成協議,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是以本幣開展貿易結算。3月31日,中國在沙特落地了第一筆人民幣貸款,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如何正確認識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進展?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就相關話題接受專訪。
以下是戴穩勝訪談:
近期人民幣國際化捷報頻傳,一些經濟學人紛紛表示,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下,人民幣不可能國際化。他們的理由主要包括,中國是一個資本管制的國家,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一國貨幣國際化必須以貿易逆差為前提,否則國際上沒有人民幣流通,而目前貿易順差不僅是中國國際貿易形成的事實,也可能是中國國際貿易的主要動力等等。
然而從國際貨幣史看,取消資本管制以及貨幣的自由兌換,既不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本國貨幣,恰恰是“特里芬難題”的根源。若干年來,美聯儲以輸出的美元為載體,以降息加息為手段,以華爾街開發的豐富得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為工具,在全球制造經濟波動與區域金融危機來為美國經濟攫取全球財富服務,美元早已脫離了國際貨幣應有職能的范疇。
所謂貨幣國際化,其實就是一國貨幣被該貨幣發行國之外的國家或個人、機構所接受,在國際范圍內行使貨幣的主要職能,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近年來人民幣顯然是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領域中行使計價與交易結算職能,且由于人民幣幣值穩定,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接受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
我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絕非在現有國際經濟金融舊秩序中以人民幣替代美元地位的過程。非自由兌換固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也使得人民幣不會成為以國內貨幣政策制造他國金融波動、動輒制裁他國的工具。以中國強大的工業水平與能力,以中國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等領域的技術與制造能力,人民幣必將成為中國與主要的發展中貿易伙伴國家保持雙邊貿易動態平衡的計價與支付手段,成為主要發展中國家進行實體經濟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到時愿意玩金融虛擬經濟的國家請繼續使用美元,專注于實體經濟的國家一定會廣泛接受人民幣,使之成為中國與各國互助共贏、互通有無、共同提高本國生產力與人民福祉的交易工具。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