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中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引發各界關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項標準的發布將引導養老機器人制造商精準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需求,進行養老機器人產品的設計開發,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進一步增強老年人融入社會的能力,造福全球銀發群體。
“全球人口老齡化不可逆轉,通過科技賦能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勢在必行。”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黃石松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養老機器人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怎么“更好、更快”發展的問題。然而,涉老基礎技術大多不在養老領域,老齡科技革命性的創新往往需要其他基礎領域的突破。比如,智慧養老基礎技術實則根植于計算機和通信以及傳感器技術等領域,而非僅僅局限于養老領域。再比如,作為機器人“大腦”的芯片,對機器人進行物理定位、深度學習、視覺識別、數據傳輸與處理、任務計劃與執行等關鍵功能發揮不可或缺,但當前我國芯片核心技術亟待突破。
一是充分發揮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已經明確“加快養老科技和信息化發展應用”,強調“研究設立養老服務相關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點推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技術產品研發應用”。宜在“十五五”規劃制定中進一步突出老齡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做出全面、系統、周密部署。
二是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技術規程,解決數字賦能養老服務應用場景中的突出問題。包括解決數字應用在供需對接、過程監管(服務和人員)、價值和價格發現(定價和補貼)、支付保障(結算電子化)、質量評價、志愿服務和社會參與、糾紛處理、誠信體系建設全過程中的機制障礙,優化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構建良好的全應用場景閉環生態鏈。要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形成統一的老年人和養老服務數據庫,促進養老服務供需對接。從更長遠的思考看,養老機器人真正進入千家萬戶,還有賴于新興領域國際共識的構建,包括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提前布局倫理框架(如AI可解釋性要求、人機權責劃分等),防范技術失控風險。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為全球老齡化社會治理貢獻中國技術、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IEC標準本質上是構建技術世界的通用語言體系,其權威性源于科學共識與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不宜過于宣傳和強化中國的技術話語權、對市場的競爭地位等話題,應保持開放胸懷,致力于推動技術的多樣性、包容性、可及性,通過技術賦能提高全球老年人的福祉。在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和脫鉤的形勢下,既要敢于“硬碰硬”,也要善于“迂回騰挪”。比如,通過“一帶一路”輸出適老基建標準;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的交流與合作;利用美國宣稱“退群”的機會,加強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全球行動計劃,以更寬廣的胸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大國的擔當。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