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這一戰略部署既是應對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需以系統思維破除產業發展的同質化困局,通過創新協同、要素激活、制度革新,構建更具韌性、活力與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生態。
統籌區域優勢,繪就產業協同新藍圖。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存在區域重疊現象,亟待從“分散布局”轉向“系統謀劃”。通過繪制全國統一大市場產業地圖,實施分類管控,能夠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可探索“研發總部+制造基地+服務中樞”分工模式,推動具身智能、創新醫藥等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協同;成渝雙城可聚焦空天信息產業,打造西部創新高地;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則依托特色資源,發展道地藥材、有機農業等地理標志產品;全國東中西南北均衡部署國家算力樞紐、高科技材料與機器人部件產業園等。這種“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既避免資源浪費,又激發區域發展潛能,讓產業布局更趨科學合理。
聚焦關鍵突破,鍛造科技創新硬實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亟需重構“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機制。在量子計算、基因編輯等前沿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里程碑考核+滾動支持”管理模式,能夠凝聚跨領域合力。同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沿途下蛋”機制,推廣“先試用后采購”政策,擴大首臺套裝備應用保險補償基金規模,加速“實驗室成果”走向生產線。數據顯示,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仍有提升空間,而“數字工匠”培育工程的實施,將為企業輸送大批智能制造緊缺人才。這些舉措共同指向一個方向:以創新生態賦能產業升級,讓技術突破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激活要素活力,疏通產業血脈新通道。要素市場化改革是釋放產業活力的關鍵。針對科技型企業數據獲取難問題,建立國家工業數據確權交易平臺,推動數據資產入表,有助于破解數據“孤島”;完善人才互認互通機制,促進京津冀、長三角等地職業資格共享,讓人才流動更自由;設立新質生產力發展基金,開通硬科技企業“白名單”信貸通道,為產業成長注入金融活水。在能源領域,實施“綠電認證”全覆蓋工程,推動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提升,既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也為產業綠色轉型提供支撐。當土地、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得到高效配置時,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將得到充分釋放。
筑牢安全屏障,護航產業行穩致遠。新興產業發展需有風險防控意識。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監測平臺,對重點行業實施全周期風險掃描,可提前預警潛在隱患;完善產能利用率季度通報制度,對低效領域實施窗口指導,能有效避免資源錯配。同時,通過制定智能制造、清潔能源等國家標準,推動領軍企業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既能提升產業競爭力,又能掌握全球話語權。“監管沙盒”試點則為顛覆性技術提供試錯空間,體現“包容審慎”的治理智慧。這些舉措共同織就安全網,確保產業在轉型升級中行穩致遠。
新質生產力如春潮涌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需要系統思維與戰略定力。從梯度化布局到協同創新,從要素激活到風險防控,每一步改革都在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勢能。展望未來,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持續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必將在全球產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為全面建成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