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 2025年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
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尤其是某些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我國需以制度型開放為突破口,通過規則對接、載體升級、服務優化、安全護航的系統變革,推動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能。
制度創新,引領開放格局升級。面對全球經貿規則深度重構,我國正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我國通過完善原產地累積規則、優化通關便利化措施等,已經在汽車、電子等優勢領域實現與成員國規則深度融合,又通過增設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貿港“壓力測試區”,形成“東西呼應、多點開花”的開放布局。同時,建立國際經貿規則動態響應機制,針對數字貿易、綠色低碳等新興領域開展前瞻性研究,展現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積極性。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0萬輛,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印證了開放創新對產業升級的強大驅動。
培育外貿新動能,構筑全球樞紐。針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挑戰,我國實施“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工程,跨境電商綜試區擴圍至165個,”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助力中小企業出海,中歐班列開行量創歷史新高,”數字班列“技術賦能全程可視化。在服務貿易領域,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占比提升至42%,數字服務、文化貿易成為新增長極。面對某些國家濫用出口管制等無理行為,我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完善貿易救濟措施,同時通過”一帶一路“綠色貿易標準互認、國際產能合作等舉措,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對外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穩中有升”,這既是對發展韌性的肯定,也為全球經貿復蘇注入信心。
優化外資服務,打造引資新高地。2024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8262.5億元人民幣,其中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持續提升,彰顯了我國市場的全球吸引力。目前我國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已全部取消,通過建立重點外資項目“全流程服務專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外資企業對我國營商環境的信心不斷增強,通過建立國際創新社區,推動中外科技園區合作,構建起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樞紐網絡。
健全風險防控,織密安全屏障。擴大開放必須統籌好發展與安全。針對外部風險,應健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評估體系,對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關鍵領域實施動態監測預警。完善國際經貿摩擦應對機制,建立覆蓋全部制造業大類的應訴支援平臺,幫助企業應對海外合規挑戰。在金融領域,強化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框架,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面對某些國家無端打壓,我們既要堅持對話協商,也要依法采取對等反制措施,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國正以制度型開放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從高質量實施RCEP到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標桿,從跨境電商綜試區擴圍到國際創新社區建設,一系列改革舉措正在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全產業鏈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新優勢。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深化開放合作,也要以底線思維應對外部挑戰,為全球經濟治理變革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