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今年政府工作十項任務之首,強調“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破解消費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更加注重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堅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唯有以系統思維統籌全局,激活消費引擎、優化投資效能、破除制度障礙,才能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持久發展動能。
激活消費引擎,夯實經濟增長“壓艙石”。消費是拉動經濟的“第一動力”。當前,我國消費市場正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升級,個性化、綠色化需求不斷涌現。通過改革分配結構、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特別是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新能源汽車推廣、“15分鐘便民生活圈”打造等舉措,既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又為下沉市場注入活力。同時,以制度創新優化消費環境,完善跨境服務網絡,為國際消費提供更便利條件,將入境人員停留時間延長轉化為實際消費。當億萬群眾的消費熱情被點燃,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將更加堅實。
提升投資效能,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投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但關鍵在于精準發力、提質增效。在“兩重兩新”項目庫動態管理機制下,資金應重點投向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領域。通過推廣設備購置貸款貼息模式、創新“財政+金融”協同機制,能夠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值得注意的是,民間資本的活力亟待進一步激發。簡化審批流程、放寬市場準入,既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務實之舉,也是增強發展信心的關鍵一環。數據顯示,制造業投資的穩定增長印證了市場主體的積極預期,這啟示我們:只要堅持市場化導向,投資就能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加速器”。
破除制度堵點,暢通供需循環“大動脈”。體制機制障礙是制約內需擴大的深層癥結。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進一步打破地方保護壁壘,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規定,讓要素資源流動更順暢。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數據要素交易平臺的建設、人才跨區域共享機制的創新,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特別是在能源領域,完善用能權交易制度、推動綠電消費示范區建設,既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也為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當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協同推進,供需循環的堵點就能逐步打通,經濟體系的整體效能將顯著提升。
筑牢風險防線,夯實發展“安全基”。擴大內需絕非盲目擴張,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完善重要商品價格監控體系,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求。通過實物、服務、權益相結合的消費保障體系,既能增強群眾獲得感,又能穩定市場預期。在民生領域,健全價格平準基金、加強困難群眾幫扶,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些舉措不僅能為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更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推動內需擴容增效既是應對當前挑戰的必然選擇,更是實現長遠目標的必由之路。讓我們以系統思維統籌全局,以改革魄力破除障礙,在消費提質、投資增效、改革破障的協同推進中,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更強勁動力!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