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4月1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2025年,“十四五”規劃迎來收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近日,中宏觀察家、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就相關熱點議題接受本網專訪。
中宏網記者:2025年,“十四五”規劃迎來收官,您怎么看2025年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王 遙:在全國兩會期間,綠色低碳發展成為熱議話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今年2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聚焦產業結構升級、能源低碳轉型、生態保護及碳市場建設四大領域,明確了綠色金融發展的方向和重點任務,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展望未來,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是持續強化綠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作用,為綠色產業集群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建立健全符合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規范制度,金融機構作為重要參與主體,需在《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戰略引導下,制定綠色金融目標及相關執行流程和機制、建立綠色金融專業部門并充分授權、設置專崗并在績效考核中充分體現綠色金融實施情況,根據國家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完善、細化投資政策。
二是強化轉型金融發展,與綠色金融形成“雙驅”合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需持續規范化轉型金融標準,形成科學和明確的支持框架;建立轉型金融法律體系,為轉型金融發展劃清紅線。監管機構應加強轉型信息披露要求,健全轉型金融風險管理機制。同時,創新多樣化轉型金融工具,充分運用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等拓寬資金來源,此外,要重視金融支持公正轉型,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資源配置、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等職能作用,加大公共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合作,有效拓寬公正轉型融資渠道。
三是推動綠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融合發展,以全方位賦能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首先,融合科創金融、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綠色養老等領域,構建綠色金融服務場景,加快綜合化轉型進程,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其次,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作用,助力精準識別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中面臨的環境信息披露、綠色認定等難題,此外,促進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有效融合,以產業為基礎,以財政為引導,以金融為媒介,找到綠色普惠金融的發展著力點,形成推動普惠主體的良性發展閉環。
四是提升ESG標準體系建設,發揮監管引導作用推動國內市場ESG主流化。將“雙碳”、可持續發展等當下重點戰略目標納入到ESG指標中,助力金融機構客觀、明確地識別“綠色”和“轉型”項目并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對數據造假、瞞報錯報等重要可持續風險的現象采取不同程度的警告和懲罰措施,從而有效減少“洗綠”風險。
五是關注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藍色金融、性別金融以及個人碳賬戶等綠色金融前沿議題,以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通過組合投資的方式形成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更廣泛有利的支持。完善藍色金融頂層設計、基礎性法律政策和行業可持續發展標準等政策制度基礎,創新藍色金融產品。我國在推進性別金融方面已付出諸多嘗試并取得初步進展,未來在婦女賦能融資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個人碳賬戶方面,建議統一各地標準,暢通全國碳普惠市場,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同時加強研究和發展更多碳普惠激勵方式,從而實現更大范圍的公眾參與。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